主页 > 资讯 > 热点 小米汽车朋友圈,23家品牌“接通”

小米汽车朋友圈,23家品牌“接通”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7月9日,小米汽车官方宣布,为了持续提升小米汽车车主充电体验,已经与23家第三方品牌合作实现互联互通,总计接入140万根公用充电桩,均可以通过小米汽车APP扫码充电,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有16万根充电桩支持即插即充功能,充电便利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小米充电网络已遍布2743个大陆区县,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也达到了6856个。

小米充电版图,为何持续扩张?

一场“车企联姻”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充电网络作为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成为车企争夺市场的关键,但仅靠单一品牌构建充电网络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小米汽车与23家品牌的合作开启了跨品牌资源整合的新篇章,为行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宣布其上市15个月,交付量已超过30万辆,自2024年4月3日首批交付以来,小米汽车仅用七个半月时间,便达成首个10万辆交付里程碑。

2025年以来,小米汽车增长势头强劲,1月交付量超2万辆,3月攀升至2.9万辆,4月达2.8万辆。在5月22日,小米汽车董事长雷军曾透露,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量已突破25.8万辆。最近一个半月内,小米汽车又完成了约4.2万辆的交付,平均单月交付量接近3万台。当前,小米汽车的产能正在不断提升,公司已将2025年的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35万辆。 

“人声鼎沸,场面火爆。”

按照规划,小米汽车的节奏是三年三款车型——纯电轿车小米SU7(2024年)、纯电SUV(2025年)和增程SUV(2026年)。首款车型小米SU7主打高端市场,为后续车型的推出奠定了品牌基础。后续的两款车型逐渐转向主流市场,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抢占份额。

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急需补能。

以小米YU7车型为例,在三方充电桩兼容性实测中,其成功率超过了99%。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车主在使用这140万根第三方公用充电桩时,几乎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兼容性,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

具体来看,小米YU7全系搭载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具备超级快充和超长续航能力。其中,标准版CLTC最高续航里程可达835km,最大充电倍率为3.5C,15分钟最长补能里程465km;Pro版CLTC最高续航里程770km,最大充电倍率3.5C,15分钟最长补能里程425km;Max版CLTC最高续航里程760km,最大充电倍率5.2C,15分钟最长补能里程620km。

分析人士认为,小米汽车此次大规模接入第三方充电桩,影响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品牌,而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以往,不同品牌各自为政建设充电桩,小米汽车打破了这种分散的局面,让充电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提高了整体的利用效率,为行业树立了资源整合的典范。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1+1>2”的合作。

一个“补能版图”

“消费者心态正在发生改变。”

根据市场预测,在未来10年,整个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会增长至少10倍,充电量至少增长8倍。到2050年,中国有望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纯电动车型占比或达85%以上。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突破1440万台,同比增长45.1%。其中,今年前5个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58.3万台,同比上升19.2%,桩车增量比达1: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475.3万辆的销量增长形成良性适配。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充电桩在建设初期需要高昂的资金成本。在充电设备中,充电模块是核心和主要成本来源,占比50%。而充电模块最为核心IGBT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造成建设的高额成本。车企等全产业链还需打破技术壁垒,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初期充电桩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通过补贴、优惠活动等促进其增量,造成高成本、低收入的运营模式。毛利率不高,充电桩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现阶段,市场稳定发展时间不长,若想形成规模化运营,不同品牌充电桩之间不能再像一个个“孤岛”。

小米汽车的破局,早有迹象。

2024年3月,在自建补能网络方面,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汽车正在建设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首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逐步推进,采用600kW液冷超充方案。同年8月,雷军指出,小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专注于汽车制造,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充电站,但还没有大规模建设的计划。

2024年12月,小米汽车携手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正式开始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超14000个蔚来充电桩、超9000个小鹏充电桩、超6000个理想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支持在充电地图中实时查看动态数据。不过,三家的权益还是略微有些差异,理想汽车仅部分充电桩支持小米汽车APP扫码充电,小鹏充电桩则支持即插即充服务。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无论是汽车生产厂商还是终端消费者,都对充电领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利益在前,谁能在补能上为用户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打造出差异化竞争,谁就能先一步造出“护城河”。

如今,小米汽车先行一步。

上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uploads/allimg/20211206/1-2112061524541R.jpg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ttps://m.weibo.cn/u/748033233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