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储能知家获悉,11月4日,韩国三星SDI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公司正在与特斯拉就储能电池供应进行洽谈,将在三年内每年向特斯拉供应约10GWh储能电池,共计30GWh。这笔交易预计每年价值约1万亿至1.5万亿韩元。以此计算,采购金额或超过3万亿韩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
早些时候,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曾表示,美国关税对公司能源业务造成了“过度影响”,因此,公司正在寻求与中国以外的供应商合作。如果此次交易达成,将标志着特斯拉在供应链上“去中国化”的又一个大动作。
在这其中,为何选择储能业务?
当然是因为:马斯克有一个储能梦。
特斯拉的“第二战场”
成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最初的公司名是“特斯拉汽车”。在2017年初,创始人马斯克将“汽车”两字摘去,以反映该公司对新能源的兴趣并非局限于汽车,而是覆盖了新能源的全产业链。马斯克一直有个梦想,“希望特斯拉的储能板块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具体来看,本次所供应给特斯拉的储能电池订单,可能将在三星SDI与Stellantis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合资工厂生产,目前该工厂正在进行建设中。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三星SDI透露,公司计划将印第安纳州工厂的部分动力电池产线,转为储能电池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与三星SDI的潜在合作,特斯拉已经先后与三星电子和LG新能源签署了芯片和电池供应协议。其中,LG新能源签订了总额达43亿美元的储能系统用磷酸铁锂电池订单,将从2027年8月开始交付,一直持续到2030年7月底,这也是LG公司有史以来签订的单笔金额最大的电池订单。由于保密条款限制,LG新能源并未披露客户信息,但业内普遍猜测特斯拉是该买家。
2025年以来,三星SDI动作频频。
例如:4月1日宣布量产4695型圆柱电池,成为韩国首家量产该规格电池的企业;6月18日启动了干法电极验证工作,这项技术有望降低全固态电池成本,提升制造竞争力;10月31日与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美国电池技术公司Solid Power达成协议,三方将联合开展全固态电池验证项目,为宝马下一代电动车型提供技术储备……
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通过引入三星SDI,在北美市场构建由LG和三星共同支撑的储能电池供应体系,有助于特斯拉利用《通胀削减法案》获取税收抵免,增强产品竞争力。两家韩企在特斯拉北美储能供应链中形成“双保险”格局,三星SDI若成功供货,将实现其在美国市场的重大突破,带来可观营收和技术影响力提升。
马斯克的“救命稻草”
随着业绩创新高增长,储能业务已经不再是特斯拉的副业,而是与AI形成闭环,“AI+能源”的结构更清晰显著。在经历了盈利和收入双双远逊预期一季度、营收大幅下降的二季度之后,特斯拉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三季度财报。
业绩方面:
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超过预估的263.6亿美元;利润却下降,调整后净利润17.7亿美元,同比下降29%,相比第二季度同比下降23%。尽管车卖得好,但“增收不增利”的问题依旧凸显。
在细分业务领域,特斯拉汽车营收达212.05亿美元,同比增长6%,创下近两年单季新高;能源生产与存储收入为34.15亿美元,同比增长44%,较二季度的同比下降7%显著改善,再次成为了特斯拉的业绩“救星”。
销量方面:
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49.7万辆,同比增长7.4%,远高于市场预估的43.96万辆。作为对比,第二季度交付45.6万辆,相比第二季度多了4万辆左右。其中,Model 3和Model Y交付48.1万辆,其它车型交付1.6万辆。
特斯拉财报指出,储能业务部署装机量达到12.5GWh,能装机量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30%,这已是其连续第13个季度创纪录。其中,已发布产品Megapack3.0和Powerwall的表现都不错,Powerwall产品的部署装机连续第六个季度创单季最高纪录,此成果得益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产能的持续爬产。
今年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仪式举行,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成功下线,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正式步入了新阶段。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也是继特斯拉汽车上海超级工厂之后,在中国的又一大型投资项目。
为什么如此看重储能业务?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引人注目。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储能产业迎来“春天”,而特斯拉自然不甘落后。2030年之前,储能产业或是新能源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赛道,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将达到449GWh,同比增长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