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汽车网讯,10月9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领域的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当前,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接触问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化的难题。黄学杰团队表示,锂金属负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界面处易生成孔洞且随循环而恶化,从而导致界面接触失效和性能快速衰减,是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对此,黄学杰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这些碘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自动填充所有的缝隙和孔洞,让电极和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经过测试,基于该技术制备出的原型电池经历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性能依然稳定,远超现有同类电池水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项研究为发展高性能、高安全性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材料设计思路与研究范式。这种新设计不仅制造更简单、用料更省,还能让电池更耐用,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带来更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已是资本市场的“明星”。
2025年,美股固态电池初创企业QuantumScape成为华尔街的座上宾,以近150%的年度涨幅盖过Meta、微软、谷歌、英伟达、特斯拉等一系列明星股,而A股也不遑多让,同花顺固态电池指数年度涨幅超50%,与半导体并列为牛市的两大主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2%,远超日本(18%)和美国(12%)。从“十三五”期间“固态电池专项”的持续投入,到中科院物理所-华中科大-宁波材料所的跨学科协作,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政策引导,固态电池将在中国市场展现新动力。